我那读到博士的儿子和儿媳,总说我是“愚昧的土著”。
他们育儿,全靠文献和数据。
孙子发高烧,他们不让物理降温,说“这是在锻炼孩子的免疫系统”。
那天,孙子在我面前突然抽搐,口吐白沫。
我吓得魂飞魄散,手忙脚乱地抓起电话,下意识就打给了儿子陈卓。
他正在参加一个学术论坛,冷静地打断我。
“妈,你的恐慌会通过信息素传递给孩子,不利于他康复。”
“我已经预约了线上专家,你不要私自行动,要敬畏科学。”
“不要用你落后的经验,来干扰我科学育儿的进程。”
等他们开完会回到家,孩子已经脑损伤。
我成了罪人,被他们赶出家门。
当晚,我吊死在了家门口。
再睁眼,我回到了儿媳把那本三百页的《育儿宝典》摔在我面前的那一天。
这一次,我要让他们看看,什么叫“敬畏”!
1
“妈,这上面的每一条,都请你严格遵守!”
儿媳黄漫婷指着那本厚得像砖头的《育儿宝典》。
“豆豆不是你的试验品。”
“他的成长每一步,都要有数据支撑。”
“你那些老掉牙的经验,收起来吧。”
我的儿子陈卓,此刻就站在她旁边补充道:
“妈,漫婷说的没错。”
“育儿是一门严谨的科学,不是靠感觉。”
“我们也是为了豆豆好。”
上一世,我就是被他们这套“为你好”的说辞,逼得步步退让。
最后成了害死孙子的罪人。
我压下心底翻涌的恨意,慢慢地露出了一个顺从的微笑。
“好,我学。”
“你们都是博士,文化高,懂得多。”
“我一个没读过几年书的老婆子,肯定都听你们的。”
我的反应,让他们俩都愣住了。
他们大概以为,我又会像以前一样,苦口婆心地跟他们争辩几句。
黄漫婷狐疑地看了我一眼,似乎在判断我话里的真假。
我主动拿起那本《育儿宝典》,戴上老花镜,一页一页翻看起来。
“哎呀,这上面写的真好。”
“原来孩子哭了不能马上抱,这是在锻炼他的独立性。”
“我以前都做错了。”
“还有这个,辅食要严格按照克数来,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。”
“有道理,科学!”
我一边看,一边点头称赞。
我的态度,极大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。
陈卓的表情舒缓下来:
“妈,你能想通就好。”
“我们也不是怪你,只是时代在进步,思想也要跟上。”
“是是是,我一定跟上你们的步伐。”
我笑得无比真诚。
当天下午,我就以“随时记录豆豆的成长数据”为由。
在家里各个角落都装上了摄像头。
“这样,就算我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,你们也能第一时间看到,及时纠正我。”
“免得我这老婆子记性不好,又犯了错误。”
陈卓和黄漫婷对视一眼,欣然同意。
在他们看来,这些摄像头是监视我的工具。
晚上,我给我的老姐妹,当了一辈子护士长的刘姐打了个电话。
“刘姐,你帮我找个最专业的律师,专门打抚养权官司的那种。”
电话那头,刘姐很惊讶:“出什么事了?”
我看着摄像头亮起的红点,平静地说:
“我要把我的孙子,从他亲生父母手里,抢过来。”
2
接下来的日子,我成了一个最完美的“科学育儿”执行者。
《育儿宝典》上说,为了培养孩子规律的作息,每天早上七点必须准时叫醒。
豆豆睡得正香。
我面无表情地拉开窗帘,打开音响,用刺耳的音乐把他吵醒。
孩子惊醒后,憋着嘴大哭。
黄漫婷在旁边满意地点头:
“妈,做得对。”
“不能心软,这是建立规则感的第一步。”
我点点头,转身在我的小本子上记下:
3月5日,上午七点,依照黄漫婷的指令,我用噪音强行唤醒豆豆,导致他哭闹30分钟。
宝典上说,孩子哭闹是情绪表达练习,不能立刻安抚。
要让他自己平复,锻炼情绪管理能力。
豆豆因为出牙,牙龈肿痛,哭得撕心裂肺。
我抱着手臂,就站在他旁边看着。
陈卓从书房走出来,皱着眉:
“妈,你别站那儿,你的焦虑会影响他。”
“去做你的饭去吧。”
我一言不发地回到厨房,在本子上记录下:
3月7日,豆豆出牙哭闹时,陈卓禁止我进行安抚。
宝典上说,为了锻炼孩子的肠胃功能,辅食要多样化。
哪怕孩子不爱吃,也要“鼓励”他吃完。
黄漫婷买来一种据说营养价值极高的蔬菜泥,味道又苦又涩。
豆豆只吃了一口,就紧紧闭着嘴,把头摇得像拨浪鼓。
“豆豆,乖,这个对身体好。”
黄漫婷拿着勺子,不依不饶地往他嘴里撬。
豆豆被逼急了。
“哇”地一声把吃下去的全吐了出来。
吐了黄漫婷一身。
黄漫婷的脸瞬间就黑了。
她把碗重重地摔在桌上,对我吼道:
“还不是你!肯定是你偷偷给他吃零食了,把他嘴巴养刁了!”
我摊了摊手,指了指墙角的摄像头:
“摄像头24小时开着,我有没有给他吃零食,你们可以随时调监控看。”
“我每天喂什么,喂多少,都严格按照你给的食谱来,一克都不差。”
“你可不能冤枉我。”
黄漫婷被我堵得哑口无言,气冲冲地抱着孩子回了房间。
陈卓走过来,压低声音对我说:
“妈,她工作压力大,你多担待点。”
“我怎么担待?”
“她自己定的规矩,自己执行不下去,反倒怪我?”我冷冷地看着他。
“陈卓,我丑话说在前面。”
“现在是你们让我科学育儿,出了问题,可别把锅甩我头上。”
陈卓的脸色有些难看,但终究没说什么。
我看着他走进书房的背影,心里一片冰冷。
上一世,每当他们那套理论出了问题,他们就会像这样,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我身上。
是我偷偷给孩子加了衣服,所以他免疫力下降。
是我没把餐具消毒干净,所以他肠胃不好。
是我不够冷静,把恐慌情绪传染给了孩子。
这一次,我倒要看看,在摄像头的360度无死角监控下,他们还能找出什么借口。
我不仅要记录,我还要宣传。
我开始在小区的业主群里,不经意地分享我儿子的育儿经。
“我们家陈卓博士说了,孩子发烧是好事,能提高免疫力,不能随便降温。”
“我们家儿媳妇说了,孩子哭了不能抱,不然长大了没出息。”
起初,群里还有人附和几句,说博士就是不一样。
渐渐地,风向开始变了。
“老张家的孙子,昨天烧到39度,他家儿媳妇也是博士,吓得连夜送医院了。”
“谁敢拿孩子开玩笑啊?”
“就是,孩子哭都不抱,那是养孩子还是养仇人啊?”
我看着群里的聊天记录,笑了。
舆论的种子,我已经埋下。
现在,就等着那场决定命运的高烧了。
3
周五下午,豆豆开始发烧了。
我一摸他的额头,滚烫。
体温计一量。
38度5。
上一世,就是这场高烧,要了豆豆半条命,也彻底断送了我的人生。
我拿出手机,先给刘姐推荐的律师,王芳发了条信息:
“开始吧。”
然后,我拨通了陈卓的电话。
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,背景音很嘈杂。
“妈,什么事?我这边正开着重要的学术研讨会。”陈卓的语气很不耐烦。
“豆豆发烧了,38度5,脸很红,精神也不太好。”
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焦急。
“38度5?”
陈卓的声音听起来没有一点波澜,反而带着责备。
“妈,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?”
“这是正常的免疫反应,是身体在和病毒作斗争。”
“你不要大惊小怪。”
“可是他看起来很难受。”
“难受是正常的,你以为免疫系统工作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吗?”
他粗暴地打断我,“我发给你的《育儿宝典》第78页,关于发烧的部分,你没看吗?”
“看了,可是...”
“没有可是!”
陈卓的声音严厉起来,“你现在唯一要做的,就是保持冷静。”
“不要把你那套落后的经验拿出来。”
“你的恐慌会通过信息素传递给孩子,不利于他康复。”
“我已经在线上平台给豆豆预约了我们学校儿科的李教授,半小时后视频问诊。”
“在这之前,你不要采取任何物理降温措施,不要喂药,什么都不要做!”
“要敬畏科学!”
“听到了吗?”
“听、听到了。”我挂断电话,脸上没有丝毫表情。
一模一样的话术。
一模一样的冷漠。
仿佛电话这头不是他的亲生儿子,而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实验对象。
我转头看向豆豆。
他小小的身体因为高烧而微微发抖,嘴唇干裂,无力地哼唧着。
我的心像被一只手狠狠揪住。
但我知道,我不能心软。
短时间的痛苦,是为了换他一生的健康,和摆脱这对冷血父母的自由。
我打开手机录音,给我那个爱串门的老邻居张阿姨打了个电话。
我用带着哭腔的声音,把刚才陈卓的话复述了一遍。
“张阿姨,你说我该怎么办啊?”
“孩子烧成这样,他爸不让送医院,说是在锻炼免疫力...”
“我心疼啊!可我不敢违背我儿子的意思。”
“他是博士,他说要敬畏科学...”
电话那头,张阿姨倒吸一口凉气:
“我的天!这是什么博士?”
“这是要孩子的命啊!你别听他的,赶紧送医院!”
“我不敢啊,我儿子会骂死我的。”
“他说他预约了线上专家。”
我无助地哭泣着。
挂了电话,我回到客厅。
豆豆的体温还在升高,已经到了39度2。
他的呼吸越来越急促。
我拿出手机,打开业主群,发了一条语音。
“各位邻居,谁家有儿科医生的联系方式?”
“我家豆豆高烧39度多了,孩子他爸不让去医院,说要科学育儿,在线等专家。”
“我心里没底,想找人问问...”
一石激起千层浪。
群里瞬间炸了。
“疯了吧?39度多还不去医院?”
“快打120啊!还等什么线上专家!”
“李阿姨,你儿子是哪个学校的博士?我要去他们学校论坛曝光他!”
4
半小时后,所谓的“线上问诊”开始了。
陈卓把视频电话接了进来。
屏幕上出现一个看起来很有学问的中年男人,应该就是他说的李教授。
“李教授,这是我母亲。”陈卓先介绍了我。
然后他把镜头转向我:“妈,你把豆豆的情况跟李教授说一下。”
我抱着浑身滚烫的豆豆,声音颤抖:
“教授,孩子发烧到39度2了,脸特别红,呼吸有点快,没什么精神。”
李教授推了推眼镜,慢条斯理地问:
“除了发烧,有别的症状吗?”
“比如咳嗽、流鼻涕?”
“没有,就是发烧。”
“嗯,”李教授点点头,“根据我的经验,这大概率是幼儿急疹。”
“典型的症状就是反复高烧,烧退了之后会出红疹。”
“这个病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,多喝水,等待身体自己恢复就行。”
陈卓立刻附和:“对对对,李教授说的跟文献上一致。”
“妈,你听到了吗?不需要处理。”
又是这套说辞。
上一世,就是因为这个李教授,轻描淡写地诊断为幼儿急疹,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。
我看着怀里越来越难受的豆豆,继续“表演”。
“可是教授,他看起来真的很难受,一直在哼哼,身体还有点抖。”
“体温升高,身体出现应激反应是正常的。”
李教授的语气充满了不以为然。
“家长不要过度焦虑,要相信孩子的自愈能力。”
就在这时,我怀里的豆豆,突然身体一僵,四肢开始有节奏地***起来。
眼睛往上翻,嘴唇发紫。
高热惊厥!
上一世那恐怖的一幕,再次在我眼前上演。
我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。
但理智告诉我,必须冷静。
“啊!”
我发出一声惊恐的尖叫,对着手机屏幕喊。
“教授!孩子抽了!他抽过去了!”
屏幕那头的李教授和陈卓都愣住了。
陈卓的脸瞬间白了,对着电话吼道:
“妈!你干了什么?是不是你又给他捂汗了?”
都到这个时候了,他第一反应还是指责我。
“我没有!我什么都没做!就是你说的!”
我哭喊着,“陈卓!豆豆抽过去了!口吐白沫了!”
“你冷静点!”
陈卓还在电话那头吼。
“把孩子平躺,头侧向一边,不要往他嘴里塞任何东西!”
“我马上回来!”
他嘴上说着急救措施,人却还在几十公里外的会场。
我没有理他。
我抱着豆豆,疯了一样冲出家门,一边跑一边大喊:
“救命啊!孩子抽过去了!救命啊!”
我的喊声惊动了整栋楼。
门一打开,就看到邻居张阿姨和另外几个邻居站在门口。
其中一个,正是住在楼下,退休前是儿科主任的刘医生。
他们是被我刚才在群里的求助信息引来的。
刘医生看到豆豆的样子,脸色大变,立刻冲了过来。
“高热惊厥!快!打120!”
她一边指挥别人,一边熟练地把豆豆从我怀里接过去。
让他平卧,解开衣领,头偏向一侧。
我的手机还保持着通话。
陈卓在那头疯狂地叫喊着我的名字,背景里夹杂着李教授慌乱的声音。
我拿起手机,对着话筒:
“陈卓,这就是你信奉的科学。”
“我孙子要是出了事,我让你,还有那个***教授,一起给他陪葬!”
小说《跟着博士儿子学育儿宝典后,我杀疯了》 1 试读结束。